2020年9月,湖南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。
改革的步伐迈出一年多的时间,湖南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

今年是湖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工作的收官之年。湖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效?打造低空空域改革的“湖南样板”这一目标是否已现雏形?5月7日上午,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,对此作出了详细解答。
从“0”到“1”多项试点工作创全国第一
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是一项系统性、长期性的工作,其中包含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。去年以来,湖南在法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、低空空域划设方案编制、军地民协同运行管理机制创建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、通用机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。

为保障通航的飞行安全,湖南建成了中南地区首个A类飞行服务站——沙飞行服务站,不仅可以为通航用户提供飞行计划处理、航空情报服务、飞行情报服务和气象情报服务,还可以提供飞行动态监视和飞行中服务。
如今,长沙飞行服务站现在已经实现了“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”的服务模式,通航用户只需在电脑端或“享飞就飞”手机APP上即可完成。
2021年11月13日,长沙飞行服务站在株洲、宁乡、岳阳三地划设了2700平方公里空域开展试运行,截至2022年5月6日,共实际执行申请飞行计划5425架次,总时间881小时46分,试点空域开放率达到75.49%。未来,随着飞行服务站各项服务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完善,还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,实现空域资源的动态释放。
随着湖南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,通航的敏捷高效特点将发挥得更加充分。通航与更多的新业态、新模式更加紧密地结合,低空空域的有序开放,也将进一步引发通航市场的全面拓展。
如今,乘势而上的湖南正以低空空域为依托,涉及通航服务、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并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,通用航空产业已释放出巨大生产力,在工业、农业、林业、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、抢险救灾、气象探测、海洋监测、科学实验、教育训练、文化体育等方面展现出无穷潜力,低空空域改革的“湖南样板”如今已初见雏形。
未来的湖南,“县县有通用机场、乡乡有临时起降点”
有人说“无机场,不通航”,要保障通航“飞得起来、落得下去”,通用机场的建设是关键。
目前,我省已建成12个通用机场,9个运输机场基本满足通航功能,6个通用机场场址已得到核准,并已上报了一批通用机场场址申请核准。

要解决好天上的问题,首先要解决地面的问题。
为适应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需要,加快建成全省通用机场网络,促进湖南通航产业加快发展,湖南编制印发了《湖南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》,着力构建“13+N”通用机场网络格局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南还将选择在地方政府积极性高、通航产业发展有基础、通航飞行需求强、其他运输方式不足的县市区,规划建设54个A2类及以上通用机场;2026至2035年,将继续推动建设57个A2类及以上通用机场。同时在全省各乡镇、3A级以上旅游景点、县级以上医院、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规划建设3000多个直升机起降点。力争实现“县县有通用机场、乡乡有临时起降点”。
如今,湖南已切实担负起了改革试点的重大使命,在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、低空飞行保障、激活低空空域资源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、加强技术支持等方面加速探索、大胆尝试,全力打造低空空域改革的“湖南样板”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,为国家全面推进低空空域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径。